
沒有名字的世界
【書籍簡介】
當人們擁抱光明之際,她走入死蔭的幽谷,親吻那些隱蔽的真實。
她是吳俞萱。走入高雄的工業邊城,冷然地觀看、耐性地相處,透過詩和影像,沒有慶祝也沒有哀傷,為我們揭示一個沒有名字的世界。
《沒有名字的世界》內附一張聲音詩CD專輯,收錄九首實驗歌詩。本書獲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2書寫高雄創作獎助、2015書寫高雄出版獎助。
【作者之言】
搬到高雄那年,疑問「缺乏自然美景的工業地帶,究竟蘊含了什麼樣的自然?」於是我常在工廠附近打轉,寫下這些文字。為了不失去它們,我在觀看的時候一心一意,拒絕命名。扯掉邊界,不分彼此。直到那些景物,逐漸映現人世。我渴望更深地潛入存在的深淵,遇見另一些敞露在邊界之外的自己。
【詩作選錄】
〈偶然〉
什麼是偶然?
當我們等候多時
沒有一點改變,或是
當我們改變多時
不再耐心
等待?
我們日復一日
看著水面裂開
下一秒
自行縫合
裡邊沒有一點別的
浮現出來
除了
光影偶然
帶給我們錯覺
我們仍舊等待
命運疏於看守──
從水面掉出來
跟我們一樣
疲於等待
卻不曾離去的人
那個時候,我們
張開雙手
奮力拉他上岸
並肩坐在岸邊
看水面縫合
沒有一點
缺口
不去追問
誰是誰的偶然
【評論與迴響】
「如果說俞萱的前一本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中的影像性,引領讀者經驗了「時代的貧困」,那在《沒有名字的世界》,這樣的影像性則發展為一種展演性:詩裡的角色都變身為展演者,戲劇化的展開演出。若「展演者」(actor)一詞不光可以詮釋為戲劇演員,亦可以是一展開行動,積極參與世界的行動者,那麼我們清晰地看到詩人如何透過她的詩意展演,投身介入真實世界。透過詩的光圈和場景,世界那不可見與難以言說的事物因此得以現實化。」
――蔡林縉〈譯者的冒險〉
「如果,交換愛人的肋骨是舞踏,那麼《沒有名字的世界》就是深深的凝望。是對日常的聚光,是頓悟也是警醒。透過她的體悟、洞察,替那些陌生者,路上的動物,甚至非生物,來指認世界。」
――任明信〈她自虛無指認一切──讀俞萱與她的詩集《沒有名字的世界》〉
「一如所有好的詩歌,這些詩句是揭露的鍥鑿,將這些景物雕塑成我們命運的模型,然而卻也是潛藏於這些景物中的命運驅使了這雕塑,是破壞也是從中解放(一如米開朗基羅所言),參與雕塑過程的我們以此鬆動出縫隙,抹除名字,有縫隙便會萌生力量,名字被抹除後只剩世界。」
――劉芳一〈我們在地獄認識的…〉
「遇到妳。跟妳說話。我可以行使我的愛。又,亦使我無須再做某些事。並不是脫去了遮掩這麼簡單: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身體和意識中,使得我作為我將無能的那些,能在心中把這個世界的部分,交給別人。並且知道這個別人,一定沒問題,一定沒問題的,那麼放心。妳有與我不同的方式,但是同樣愛著。任妳處置,一切都會很好的。就這樣我放心地想哭。但是,再也不哭了。」
――藍念初〈給妳〉
「《沒有名字的世界》的每一首詩都是重力的全然展現,那是充滿重力的詩歌,但又不僅僅是承載著重力,我甚至認為裡面的詩歌都足以改變重力的方向如天顛地倒,所以才能兼具厚重的實地感,但又擁抱著奇異的詩意起飛性質。」
【展演紀錄】
吳俞萱的詩作結合實驗音樂、空間地景和即興舞踏,於2016年在高雄鳳山無線電信所以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巨型裝置藝術中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