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換愛人的肋骨
【書籍簡介】
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金森說:「如果我讀到一本書能使我的全身冰冷到任何火焰都不能使我溫暖,我知道那就是詩。又如果我可以感覺到似乎我的頭頂被掀開的楚痛,我知道那就是詩。這是我所知道解讀詩的方式。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吳俞萱的詩,就是這樣冰澈刺骨的溫柔與暴烈。
她不是詩人,而是一名女巫,她的咒語是一串透明的文字,直探情感的深淵。她明白愛的無能,也明白愛所帶來的幻想,無所不能。她總是偏執地問:如果愛情不是最暴力、最羞恥、最甜蜜的勒索,它還能是什麼?
她說,要適應時間的逝去,但每一回墜入愛情,都不要想到逝去,只要火焰般燃燒下去。
吳俞萱寫下那些激烈愛著的時刻,被愛毀傷的時刻,交換肋骨的時刻。這些時刻,碎裂與完整已沒有分別,就像愛與死同源。
【作者之言】
我到日本學舞踏的時候,常坐在大野一雄的排練場,看著他心愛的白色木椅還在,而他已經死了。白色木椅沉靜地坐在地板上,旁邊斜倚著一幀照片:枯老的大野一雄坐在這張白椅子深處,目光別過席間的觀眾,他被死亡攫獲的身體朝向空無一人的劇院上方,面對高熱四散的燈束他敞開顫抖的雙臂,像弦月懷擁星光。
彷彿他在探索一切啞默的存在,以肉體去召喚那隱蔽的真實,一如「詩」,懷擁那些從尋常景物中掙扎出來的什麼,不因為到達物質性的邊界不再有空間而停止。
所有影射了不存在之物的存在──我延續它們,成為它們,就像疲於仰頭的時候,我把自己捲起來,頭頂著陰道口,摩擦幾下。然後恢復人形,回到頭顱無處可去的姿勢,等上方偶然開口,我可以一字不漏地,覆誦多次。直到那些字捲我起來。我終於有了去處。
我想跟里爾克一樣,將詞語的初始含義還給詞語,將初始的詞語價值還給事物。
【詩作選錄】
〈大野一雄的靜物〉
大野一雄摸過的靜物已慢慢變老
窗外金色的蟬殼還懸在半空
他心愛的白色木椅從照片跌出來
平穩地落在房間中央
我經過它的時候
總想伸出腳背
無禮地移動看看
我猜木椅太沉
難於搬動
也沒有人敢坐
因為他還坐在白椅子上
入迷地把自己變成空氣
偶爾他起身走向角落
掀開黑色鋼琴有些失望
他始終彈不出耳朵裡的音樂
但他毫不介意
坐在地板上
倒出籃子裡的紙花
恢復色紙的原形
然後徐徐彎曲背脊
將自己摺成一樣的紙花
放進籃子
偶爾他又伸展開來
走向門邊的書架
翻閱莫內的畫冊
看雲影在荷花池中聚攏又散去
最後
最後他總不忘歸來
坐回他的白色木椅
像尋常的靜物那樣浮現倦意
【評論與迴響】
「妳發明了疼痛的藝術。妳直直地凝視那地獄在人體的初始與衍生。並且,妳正在妳的詩裡表現疼痛藝術。這是專屬於妳的秘密表演。妳的詩集充滿各種清晰而痛的身體意象,每個語詞都背負疼痛的歷史。肋骨是穿越血肉深處的神祕關鍵,是生的位置──或者妳將猛烈如另一位上帝,將愛人變為妳的肋骨。」
――沈眠〈而妳是一名疼痛藝術家:閱讀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
「帶著濃郁的情感,以及唯美的鏡頭感,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許多時候展現出一種朝聖的激情。她朝的,不是歷史聖地,更非超驗神蹟;大致來說,那『聖』,是特定取向的藝術,和以愛欲、親人為主的感情。天賦的詩人才情,加上中國文學系的密集訓練,吳俞萱一派自然地表述著細膩的情感,也為這些情感找到了魅人的詞語。」
――廖育正〈耽美、嗜愛的朝聖之路──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
【展演紀錄】
本演出由吳俞萱的十首詩延伸出十種表演藝術形式,包含:獨角戲、詩歌朗誦、踩高翹、肢體默劇、錄像裝置、詞曲創作、人體雕塑、現場音樂、火舞藝術、傳統唱腔和日本舞踏,於2013年竹圍工作室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