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jpg
交換愛人的肋骨

作者:吳俞萱

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

出版年:2012年

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176

國際書號:978-986-88672-2-2

【書籍簡介】

 

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金森說:「如果我讀到一本書能使我的全身冰冷到任何火焰都不能使我溫暖,我知道那就是詩。又如果我可以感覺到似乎我的頭頂被掀開的楚痛,我知道那就是詩。這是我所知道解讀詩的方式。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吳俞萱的詩,就是這樣冰澈刺骨的溫柔與暴烈。

 

她不是詩人,而是一名女巫,她的咒語是一串透明的文字,直探情感的深淵。她明白愛的無能,也明白愛所帶來的幻想,無所不能。她總是偏執地問:如果愛情不是最暴力、最羞恥、最甜蜜的勒索,它還能是什麼?

 

她說,要適應時間的逝去,但每一回墜入愛情,都不要想到逝去,只要火焰般燃燒下去。

 

吳俞萱寫下那些激烈愛著的時刻,被愛毀傷的時刻,交換肋骨的時刻。這些時刻,碎裂與完整已沒有分別,就像愛與死同源。

 

【作者之言】

 

我到日本學舞踏的時候,常坐在大野一雄的排練場,看著他心愛的白色木椅還在,而他已經死了。白色木椅沉靜地坐在地板上,旁邊斜倚著一幀照片:枯老的大野一雄坐在這張白椅子深處,目光別過席間的觀眾,他被死亡攫獲的身體朝向空無一人的劇院上方,面對高熱四散的燈束他敞開顫抖的雙臂,像弦月懷擁星光。

 

彷彿他在探索一切啞默的存在,以肉體去召喚那隱蔽的真實,一如「詩」,懷擁那些從尋常景物中掙扎出來的什麼,不因為到達物質性的邊界不再有空間而停止。

 

所有影射了不存在之物的存在──我延續它們,成為它們,就像疲於仰頭的時候,我把自己捲起來,頭頂著陰道口,摩擦幾下。然後恢復人形,回到頭顱無處可去的姿勢,等上方偶然開口,我可以一字不漏地,覆誦多次。直到那些字捲我起來。我終於有了去處。

 

我想跟里爾克一樣,將詞語的初始含義還給詞語,將初始的詞語價值還給事物。

【詩作選錄】

 

〈大野一雄的靜物〉

 

 

大野一雄摸過的靜物已慢慢變老

窗外金色的蟬殼還懸在半空

他心愛的白色木椅從照片跌出來

平穩地落在房間中央

我經過它的時候

總想伸出腳背

無禮地移動看看

我猜木椅太沉

難於搬動

也沒有人敢坐

因為他還坐在白椅子上

入迷地把自己變成空氣

 

偶爾他起身走向角落

掀開黑色鋼琴有些失望

他始終彈不出耳朵裡的音樂

但他毫不介意

坐在地板上

倒出籃子裡的紙花

恢復色紙的原形

然後徐徐彎曲背脊

將自己摺成一樣的紙花

放進籃子

 

偶爾他又伸展開來

走向門邊的書架

翻閱莫內的畫冊

看雲影在荷花池中聚攏又散去

最後

最後他總不忘歸來

坐回他的白色木椅

像尋常的靜物那樣浮現倦意

​聆聽詩歌朗讀​

【評論與迴響】

 

「妳發明了疼痛的藝術。妳直直地凝視那地獄在人體的初始與衍生。並且,妳正在妳的詩裡表現疼痛藝術。這是專屬於妳的秘密表演。妳的詩集充滿各種清晰而痛的身體意象,每個語詞都背負疼痛的歷史。肋骨是穿越血肉深處的神祕關鍵,是生的位置──或者妳將猛烈如另一位上帝,將愛人變為妳的肋骨。」

 

――沈眠〈而妳是一名疼痛藝術家:閱讀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

 

 

「帶著濃郁的情感,以及唯美的鏡頭感,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許多時候展現出一種朝聖的激情。她朝的,不是歷史聖地,更非超驗神蹟;大致來說,那『聖』,是特定取向的藝術,和以愛欲、親人為主的感情。天賦的詩人才情,加上中國文學系的密集訓練,吳俞萱一派自然地表述著細膩的情感,也為這些情感找到了魅人的詞語。」

 

――廖育正〈耽美、嗜愛的朝聖之路──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

 

 

【展演紀錄】

 

交換愛人的肋骨――跨領域詩歌展演

本演出由吳俞萱的十首詩延伸出十種表演藝術形式,包含:獨角戲、詩歌朗誦、踩高翹、肢體默劇、錄像裝置、詞曲創作、人體雕塑、現場音樂、火舞藝術、傳統唱腔和日本舞踏,於2013年竹圍工作室演出。

bottom of page